道,“既如此,一城一地的得失,无关大局,又何必关注”
阿桂下跪,“陛下深谋远虑,臣等所不及,应如何应对,请陛下明断。”
乾隆说道,“东北为我大清龙兴之地,绝不容失。然十数年前,东北蛮夷外有新华夏贼囚之助,内有地利人和,我大清为其所趁,痛失外东北,且威逼龙兴之地。不可忍也。”
和珅此时也因为做事谨慎又灵巧机敏,深得乾隆宠爱,得以在军机处行走,不失时机的赞叹道,“故,陛下有鉴于此,内迁移民以实东北,大发劳役以修道路,从此东北交通便捷,再无用兵艰难之苦。圣天子明见万里,于细微处听风雷,能人所不能,臣敢为陛下贺,为大清贺。”
按道理,乾隆发言,边上若有人胆敢插话,无疑是逆龙鳞之举。但是和珅是谁啊,自古拍马屁第一梯队的人,察言观色的能力是数一数二的。他见到乾隆说完后,面有难色,显然是想到了在外东北的数次战败。此时,自然要接过这个茬,并顺势赞扬乾隆一番。
果然,乾隆听闻和珅的马屁后,身心舒爽,精神也是大振,“正是。东北用兵难点在于,道路不便,外加人口稀少,不足以为大军提供充足补给。现今,我大清在东北不仅有精兵强将,更有充足补给,以及民众之支持,克复东北,正是良机。”
众人赶紧拜服。即使是老谋深算的阿桂此时也有些佩服乾隆,这几年的艰难形式不仅没有击垮乾隆,反而让乾隆真正成长起来,没有了以往在温和表面下的盛气凌人与对人的不屑一顾,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睿智与权谋,对于众人也有些真心起来,使人想到了满清的雄主皇太极,因此将满清的官员紧密团结了起来。因此,满清才能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巍然不动,与南方的大明有攻有守,殊为不易。
此前,乾隆在东北的种种举措,阿桂因为南方战事的牵挂,并没有太放在心上,都是乾隆一手主抓的。此时,阿桂看来,确实是高瞻远瞩之举。
因此,乾隆决定,趁着南方大明动乱,从南方抽调精锐北上,一举攻克伯力等几个酋长国的据点,覆灭酋长国,使得外东北再无外忧。
众人商量此次出兵的主将人选。乾隆与阿桂不约而同的想到了福康安。
福康安为人坚韧,即使身处危局也能沉着应对,最关键的却是计谋深沉。虽然在与南方大明的战斗中几经失败,但是表现可圈可点,在随后的成都之战中,重创了大明的四川军团,使得四川战场是满清唯一处于攻势的地区。此时,满清已经重新将四川江北之地纳入囊中,占据了四川七成的土地。虽然说,福康安的成功离不开乾隆的大力支持,在四川,无论是中层将领,还是下层的士兵,都是精挑细选的,比如能征善战的健锐营大部就在福康安属下,战斗力冠绝满清。但是,即使如此,阿桂也不会认为自己能够比福康安做的更好。阿桂已经预料到,自己一旦不在了,福康安就是接任自己的最好人选。因此对于破格提拔福康安的乾隆也开始佩服起来,乾隆看人用人的眼光确实很不错。
因此,无论是乾隆还是阿桂,都在想尽量将福康安提拔重用,使之成为类似韩信、岳飞那样的军中一言九鼎的无敌统帅,才能团结军心民心,让满清在如此艰难的情势下生存下去。可以说,乾隆与福康安这对君臣的组合,远远超过南方大明的朱宪彝与宫兆麟的组合,若不是大势如此,绝对是被吊打的对象。
事实上,福康安确实是很有能力的统帅,可惜乾隆君臣漏掉了一点,福康安是个短命鬼,对他越是倚重,对满清的伤害就越大。当然,这是后话了。
不过虽然确定了对北方的方针,也没有放弃对南方的策反。按照乾隆的旨意,满清捏着鼻子,派出间谍与宫兆麟等满清叛逆接触,试图策反这些墙头草。这样,就可以不战而胜,上上之策了。至于结果,就要看天意了。
1786年春,山东的清军主力南下,发动对徐州的攻势。
南京方面虽然政局方面有些动乱,但是为了大家的利益,宫兆麟还是与留华派达成一致意见,停止一切在军事与政治方面排除异己的举动,合一致,从南方向徐州调兵,试图保住徐州之一战略要地。否则,对于大明来说,攻守就将异位,将极为被动。
但是,无论是大明还是新华夏都很难注意到的是,85年底,福康安已经悄悄的从成都北上了。福康安此行自然不可能孤身上任。由于四川局势已经趋于稳定,又是攻势地位,并不担心大明的反击,因此,福康安带走了几乎所有的健锐营一万一千士兵,以及善于山地战的川兵一万五千人,这就是此次北征的主力,另外,乾隆也从北京的京营抽掉了两万多人,组成了五万人大军,号称十万。此次北征兵力,远超以往,由此可见乾隆君臣灭掉酋长国的决心,甚至,这已经不仅仅是对付酋长国的了。
清军虽然决心很大,但是行动方面却十分谨慎。无论是成都的军队,还是京营的士兵,都是化整为零的悄悄的北上,让外人很难察觉。
说实话,满清虽然与新华夏打了很长时间的交道,但是对于新华夏依然没有太多了解,主要原因就是距离太远,满清很难查探到确切的情报。他们唯一确认的就是,新华夏的领导阶层就是南宋崖山人后裔,虽然立国不久,但是新华夏领土已经不下于满清,只是人口不算多,可能只有百万不到,即使加上当地的土著,也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万。只是因为资源实在丰富,国家层面算得上是国富民强,拥有举世第一的海军,即使是骄横的大英帝国也因为新华夏一纸封锁令,就停掉了与满清的交易。让满清恨得牙痒痒。
满清不清楚新华夏陆军的实力。但是即使数量不多,凭借此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战斗力怎么着也要超过此时的满清。因此,满清此次军事行动十分隐秘也就可以理解了。
福康安是86年四月抵达的东兴镇,此时几乎所有的部队已经到位。虽然前面已经没有现成的道路通往此时酋长国最大的城市伯力,但是外东北此时依旧天寒地冻,银装素裹,正是雪橇最好使用的时节。满清对此次占真不已经准备了十数年,因此,在东兴镇的物资足以供应这支五万人的大军一年所需,为持久战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月的一天晚上,陡降大雪,前方能见度不足百米,野外更是人迹皆无。福康安此前曾经仔细探讨了行军路线,从俄罗斯人那里受到启发,沿着河道行进最为便利。因为远东地区一年大半时间,河道结冰,是现成的天然道路。可以说,俄罗斯能够获得广袤的远东地区,靠的就是河道与雪橇。所以他们的每一次扩张都是标记这占领了什么什么河流域,而不会说是什么地区。
满清军队在雪橇的帮助下,满清军队冒雪沿着松花江黑龙江河道前行,雪橇在冰面上行动极其迅速,仅仅五天时间,在子时就抵达了伯力。此时的伯力城似乎还未醒转,依旧静悄悄的。
虽然人困马乏,但是敌人却没有防备,更是攻击的最佳良机。
福康安下令士兵首先将火炮组装完成,在一个多时辰后,从英国购买的野战炮就组装完成了。话说这野战炮还是英国人仿效新华夏的拿破仑炮制造出来的。在北美战场,英国人可是吃够了新华夏这种自重较轻的野战炮的亏。这些野战炮只需要一匹马甚至四五名士兵就能轻松前行,让人防不胜防。随后,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与西班牙人都是大量仿制,毕竟难度不大。甚至迫击炮这种武器也在西方国家盛行开来,让新华夏十分无奈。
现在,新华夏的盟友就要尝到新华夏技术扩散而产生的苦果了。
第一百五十四章永明城的归属
伯力城虽然是用混凝土打造的城墙,但是,再坚固的城墙也抵不住火炮的连续不断的攻击,更何况,新华夏为了节省开支,还舍不得将钢筋用在混凝土里面,导致混凝土城墙就相当于坚硬的鸡蛋壳,毫无韧性。在清军三十几门火炮连续不断的轰击下,伯力城南面的一段城墙终于被轰开一段十几米的口子。
清军趁势涌入城池。
伯力城的军民虽然早已经在火炮的轰鸣中惊醒,并组织起了反击。但是天寒地冻的,人的表现十分迟缓,而且此时依旧是黑夜,黑灯瞎火的,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及至天明时分,军队集结的差不多了,此时清军却已经入城了。
伯力城守军显然没有与清军打城池攻防战的打算。眼见得城墙已破,赶紧拥护着城内的达官显贵从西城门逃窜,目标就是庙街,那里是酋长国另一个重要据点。
于是,不算清军的进军时间,仅仅小半夜时间,清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就攻克了酋长国宣称的远东第一要塞伯力,让世人再一次见识到了清军强大的攻城实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事出突然,不仅大部分百姓没有逃出去,就连城内囤积的大量物资也成了清军的战利品,足以展开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了。对于物资,自然是毫不客气的被清军占有了;对于民众,海兰察建议,全部屠杀,一来削弱敌人的反抗力量;二来,震慑敌人。说起来,满清能够占领大明的花花世界,就离不开屠杀,比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等等,数不胜数。满族人对于屠杀并不排斥。
因此福康安很不在意的摆一摆手,海兰察就下令士兵对手无寸铁的伯力城内居民下毒手了。顿时,伯力城血流成河,血腥一片。伯力城内的近五万居民伤亡殆尽。
福康安自然不会满足于仅仅一个伯力,虽然伯力号称第一坚城,但是,新华夏在远东的存在,对于满清才是第一威胁。他对于乾隆临行前的交代可是言犹在耳,“此战,关键不在于跳梁小丑般的什么酋长国,而是清除新华夏在远东的最大据点海参崴,失去了海参崴,新华夏海军在远东的存在就将大大降低,因为单凭库页岛上的港口,不足以屯驻大型军舰,自然舰队实力机会收到大大削弱。”
随后,福康安放弃西北方向,而是沿着乌苏里江南下,又攻克了酋长国的另一个重要据点,赫哲人的据点福明城后世俄罗斯的斯帕斯克达利尼。
虽然得到了警讯,也有了准备,但是,福明城内的守军力量单薄,尤其是没有重型武器进行反击,让清军还是得逞了。只是与在伯力城清军获得了大量物资不同,在战前,福明城已经预感到到独立难支,将民众与大量物资向新华夏的永明城,让福康安以战养战的策略失效。因为物资的紧缺,让福康安只能等待后续物资从遥远的东兴镇运输过来。
这就给了新华夏与大明以反应时间。
新华夏对于永明城自然十分在意。但是,此时新华夏正试图染指德克萨斯,兵力南移,无力支援。另一方面,新华夏对于远东的策略也在讨论着。
从本心上将,新华夏自然是想永久的占据永明城及永明半岛,从而能够遥控东北亚。但是,正因为永明城太过重要,让身处中原的任何王朝,无论是满清还是大明,都不会允许有这样一支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新华夏想要永久的占据永明半岛,就避免不了与中原国家的矛盾。
在接到满清进攻酋长国的信息后,新华夏已经意识到,如果想要拥有永明城,就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关键是,这样的代价,新华夏还负担不起。因为这是要以任命为代价往里面填的。而人力,在新华夏永远是最珍贵的。尤其是与大明以及满清这样一个人力资源近乎无穷无尽的国家打持久战,即使以一敌百又能怎么样,新华夏百万人口拼光了,中原王朝依然有一半的人口剩下。更何况,新华夏也不是超人国度,不可能以一敌百。
为此,前远东总督,现在的外长林航十分沉痛的向国安会提议,放弃永明城,以换得大明在永明城驻军,将新华夏有限的军力置换出来,得以全力经营美洲。因为,眼看着美利坚人挑起了美西战争,新华夏也必须有所行动了,这就需要全力以赴了。
林航的建议虽然充满了理性,但是,情感上,十分让人难以接受。为了建设海参崴,当初新华夏曾在三年里每年都拨出了三成的财政收入投到了永明城,耗费的心血可想而知。
其中以海军总长吴永恒反对最为激烈。此时的永明成已经是新华夏在远东的最大军港,也是远东海军的司令部的驻地,是新华夏在远东的支点,一旦失去,对远东海军的损害是灾难性的。
即使是张柏林等“鸽派”,也是不想放弃永明城。
双方争执很是激烈。
最后林航提出,即使放弃永明城,也不代表新华夏就必须放弃这个军港,新华夏完全可以以租借的名义从大明继续获得在永明城的驻军资格,大不了每年给些租金,以换得大明陆军对永明城后背的保护。而且,新华夏此时在远东并不是只有永明城一个军港,在朝鲜还有清津港,稍微拓展下,就是一个万吨级巨港,而且济州岛也完全可以利用。比较起庞大的大明,朝鲜这个小受完全是予取予夺的。
众人这才勉强同意林航的提议。
1786年4月底,林航再次抵达南京,与此时的大明首相宫兆麟再次会面。
已经稳固了政权的宫兆麟从容了许多,再不复政变之初见到林航时候的那种一丝不安之下故镇定的模样。不得不说,宫兆麟这种官僚虽然办事能力也许不行,但是在待人接物方面确实要强于王秋
技术流小说【jishuliuxs.com】第一时间更新《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