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流小说

21. 两败俱伤

天才一秒记住【技术流小说】地址:jishuliuxs.com

按公孙诲所讲述的来龙去脉,事情应当要从东洲212年九月初,时任右佥都御史崔浩的意外身亡说起……

当时裴谢二人都已远走不在朝内,他们俩留下来的几个门生弟子,便成了“裴派”“谢党”两方推到台前的旗帜和靶子,平日里一举一动都颇受瞩目。

因此,当谢林甫的门生弟子崔浩,在雒阳的首阳山上游玩,却失足跌落山崖身死的消息传入京城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无人相信这只是单纯的意外事故。

紧接着,崔浩的葬礼结束后没多久,又发生了谢林甫的门生弟子,崔浩的至交好友和督察院的同僚,褚世诚,忽然因郁证而自尽身亡的事情。

“谢党”这边一下子损失了两面旗帜,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立即将矛头指向了“裴派”,认为是有人暗中谋害了两人。

因为褚世诚和崔浩两人彼时都在督察院任职,一位是左佥都御史,一位是右佥都御史,主掌监察内外百官,查有不法,则据实弹劾……因此必定是崔浩和褚世诚查到了“裴派”官员有不法行径,正要举发,才被狗急跳墙的某些人暗害身亡。

“裴派”众人当然不可能承认,为了自证清白,虽然崔褚两家并未上报疑案,刑部、大理寺、督察院等部衙中的“裴派”官员也都在明里暗里调查二人身死真相,但终究没有查出所谓“幕后真凶”。

崔浩为人嫉恶如仇,任职御史期间,的确无意中开罪了不少人,但他之所以为右佥都御史,整日跑到东洲各地监察地方官员,正是因为他热衷于游山玩水,对名山大川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失足跌落山崖有他自家的僮仆为证,并没有什么疑点,崔氏一族也没有提出异议。

而褚世诚的自尽身亡,就更不必多说了,据说是他幼子亲眼目睹褚世诚用刀割开了自己的喉管,根本来不及救治,忠国公褚弼当时找来了几乎全京城的名医,也未能起死回生。

但当“裴派”官员交出这样的答复后,“谢党”官员却始终无法接受,认为“裴派”众人有偏私之嫌,并未尽心尽力调查,而裴荆的门生弟子,大理寺主官庄榷和刑部左侍郎谭则章,更成了“谢党”众人各种找茬弹劾的重点人物……最终,是“谢党”中隐隐被视为第二代领袖的谢林甫之子,时任吏部左侍郎兼内阁次辅的谢钧儒,费心费力居间调停,才将“谢党”官员强烈不满的情绪按了下去。

但……没过多久,这股被压抑的情绪便以更猛烈的反弹爆发了出来。

就在崔浩、褚世诚出事后没多久,东洲212年十月初,裴荆的门生弟子,时任工部左侍郎的季同尘,便被人举发写“反诗”,有公然谋逆之嫌疑。

据说当时是有一封匿名信被投递到了通政司。通政司,掌内外章奏、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呈状以闻,无不立达御前。通政司一向是不受理匿名举发的,但毕竟是写“反诗”这样有谋逆嫌疑的大案,通政司使不敢擅专,就第一时间就呈递到了内阁。

本来,“裴派谢党”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这种互相抓小辫子匿名瞎举报的事情数不胜数,内阁按例原路驳回就行了,但却不知为何,偏偏就是这封举发信,却如漏网之鱼一般,夹在一摞奏疏里被一并呈送到了司礼监。

当时,皇帝司马焱已经倦于朝政专心修玄,日常奏疏一概由司礼监代为批红答复,非大事不必报到御前。但司礼监一见竟有人写“反诗”,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立马将那封举发信原模原样呈递给了皇帝,就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诗案”。

关于举发信被呈递到司礼监的问题,后来据朝中有名的“闲君子”李贺归的说法,谢钧儒曾私下跟他提及,自己从未在各部衙上呈到内阁的奏疏中见过那封举发信,根本不清楚是怎么夹在奏疏中呈递到了司礼监的……但对于“裴派”众人而言,这种说法无疑是狡辩。

前任内阁首辅裴荆出走后,内阁成员刚开始仍以“裴派”官员为主,其中唯二的“谢党”官员,就是内阁次辅谢钧儒,以及内阁大学士赵由典……难道“裴派”官员还会故意害自己人不成?只有谢赵两人有动机。而其中作为被“谢党”众人推为党首的谢钧儒,自然嫌疑最大。

面对朝中“裴派”官员们公开及私下的指责,谢钧儒百口莫辩。关键时刻,还是赵由典顶了上来,称是自己不小心将信放了进去,才堪堪解救了快被众人唾沫星子淹没了的谢钧儒,但赵由典也因此被“裴派”官员们戳了近十年的脊梁骨……真相到底为何,时至今日,仍旧扑朔迷离。

说回来,那封举发信被当今圣上看到之后,立即责令严查,于是工部左侍郎季同尘当天就以谋逆嫌疑人的身份,被北镇抚司紧急逮捕到诏狱受审,随后锦衣卫就到季府进行全方位搜查,并以极快的速度找到了季同尘的众多诗稿文集,效率之高,满朝皆惊。谭则章最先提出异议,不经刑部立案出具驾帖,锦衣卫怎可随意上门抓人搜物?这不符合程序。而司礼监对此的回复只有三个字:“已有旨。”

然后,锦衣卫就继续在季府各处搜查,寻找举发信中提到的那首叫《变朝》的反诗,而另一边,司礼监则将季同尘的众多诗稿文集,尤其那部因裴荆和季同尘共著而颇有盛名的《寒水集》,誊抄数份下发到各部衙,令百官一一检核,查证其中有无“谋逆”嫌疑。

由此引发了“反诗案”中最高-潮的部分。

众所周知,裴荆自己精于写诗,而他的门下弟子季同尘也颇有才情,二人不仅各有代表作,且常与身边的诗友们作诗对答,往复唱和,留下了不少诗篇佳作,大都编进了《寒水集》里,早于东洲士林间广为流传,颇受赞誉……而与二人唱和诗作的诗友们,恰恰大部分都是“裴派”的官员们。

可如今《寒水集》却被作为检核“谋逆”嫌疑的重点……这一下,等于把刀磨好了直接递到了“谢党”众人手里。

此时正值崔褚二人刚出事不久,本就一肚子恼恨的“谢党”官员们又岂会放过这送上门来的好机会?

于是,不管以前如何,一夜之间,“谢党”官员们都突然对诗词研究大起兴致,纷纷从《寒水集》的字缝里寻找蛛丝马迹。

比如某年某月某日,季同尘在某地写的某诗中的某句话有隐喻,明显是在“对朝廷某政策发牢骚”,再比如某年某月某日,“裴派”某人与季同尘唱和的某首诗,某句话诡谲暧昧难以解释,也有“对圣上不满,大逆不道”的嫌疑……

更甚者,还有个大聪明干脆一把火烧到了裴荆的身上,直指当年那首文辞瑰丽、精妙绝伦的《望鹤归》中,某句话如果从某角度解释,分明也是在含沙射影,讥讪朝廷,属于大不敬——昔年在东洲朝堂上把权乱政的“阎大将军”若有缘听到这位神人的话,怕不是能气得从棺材里活过来,你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才说!

总之,“谢党”众人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从《寒水集》里摘出许多句子进行曲解,一封封“查实有据”的奏折雪片般递上来,到后来甚至直接开列了《谋逆名单》,恨不得借此机会把朝中“裴派”官员一网打尽,统统安上个“谋逆”大罪……而“裴派”众人也没有坐以待毙,立即以牙还牙,纷纷写匿名举发信投递到通政司,直指“谢党”某些人才真正写了“反诗”,附上各种“确凿证据”,并也出具了一份《谋逆名单》。当时,京城各大书肆报房的诗篇集作卖得十分火爆,几乎有洛阳纸贵的现象。

与此同时,在司礼监秉笔太监刘保的授意下,镇抚司开始根据两方派系出具的所谓“谋逆名单”,派出锦衣卫到处抓人讯问……

事情越来越离谱,眼看就要发展成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字狱,还是谢钧儒站了出来。他一方面与时任内阁首辅夏旸,联手把双方互相攻讦的所有“举发”“查实”相关的奏疏一一弹压封驳,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与司礼监刘保等人的反复磋商,终于将“反诗案”的审理查证一事,从镇抚司手里接了过来,转由刑部、大理寺、督察院进行三司会审。

随后在谭则章、庄榷等人的多方努力下,问题终于回归到最初的起点,到底季同尘有没有写过一首叫《变朝》的“反诗”?

当事人矢口否认,已刊发的《寒水集》和他未刊发的诗稿中也没有这首诗,锦衣卫也并未在季府搜到其他诗稿,看起来真相已然很清晰,似乎只是有人蓄意诬陷。但紧接着,事情却又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刑部在对季同尘所在工部部衙的办公场所进行例行调查时,意外发现了一些之前锦衣卫并未搜到的,遗落在季同尘案桌底下的零散文章,其中恰好有一篇名叫《变朝》的诗稿,经字迹比对,的确像是季同尘的亲笔所作。而更关键的是,这首题名《变朝》的诗作,无论谁人来看,都的确有较重的谋逆嫌疑。

变朝

江山变化无常席,

圣朝推迁有寸心。

莫向尊前谈往事,

又是东篱一段奇。

三司只得对季同尘再次进行审理,而季同尘也再次否认,称并不知道那首《变朝》从何而来。

由于季同尘官声颇有清誉,朝中人缘一向很不错,便有许多“裴派”官员上疏为其分辩,称模仿笔迹并非难事,那首诗绝对是有人栽赃嫁祸,不能就此定罪,而另一方的部分“谢党”官员则上疏称“罪证确凿”,即使他说没写,空口无凭,也无法证实其清白……双方由此陷入了拉锯战。

此时,由于没有其他的佐证,最难的就是负责查办审理此案的庄榷、谭则章等人,他们只得一方面继续调查那封举发信的来源,一方面拖延时间,等待事情有所转机。

而转机很快就来了,只不过不是他们所希望的那一个。

就在众人皆为此案焦头烂额之际,季同尘的众下属中,一个叫张经的六品工部主事,在与同僚聚餐饮酒的时候,醉意醺然中不小心说脱了嘴,称他亲眼看见季同尘在自己工案前写下了那首叫《变朝》的反诗……

此事很快流传开来,三司便把那个叫张经的主事叫来堂审,那个年轻官员一进公堂就吓瘫了,无论怎么审,都不肯承认自己曾说过这话。但是,他虽然不承认,却有许多当时在场的同僚帮他承认,逼不得已之下,只得点头改口。

据说,和季同尘在公堂之上对质时,那个叫张经的年轻人涕泗横流,不停地朝自己脸上扇巴掌,说对不起季大人,自己没能保守住他的秘密……而此前在诏狱中已受尽酷刑折磨,“裳上脓血如染”的季同尘只是冷冷地看着他,道:“满口谎言。”

人证物证俱在,坐实了季同尘写反诗的“谋逆罪”,纵然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都没有就此结案,但是案情迟迟没有新的进展,证人也未再改口,在“谢党”官员们的口诛笔伐,与司礼监“圣上反复垂询”的施压中,三法司只得在东洲212年十一月下旬,将审理结果据实上报。

东洲212年十二月,季同尘以“谋大逆”论罪,被判凌迟极刑,族皆弃市。

传闻当时的主审官,素有贤名的刑部老尚书盛陶,见其幼弟季时行年仅十六,便让他在口供中减少一岁,这样按当朝惯例就可免死充军,其幼弟季时行却悲伤道:“父兄俱死,何堪独生。”终究未改口供,随全家一起赴难了。不过传闻只是传闻,盛老尚书并未承认有过此事。

这便是轰动一时的“反诗案”了。

在这桩案件中,最惹世人非议的,就是彻底暴露了“裴派谢党”的党争之激烈,于是才有了“东洲朝堂上站着的不是‘裴派’,就是‘谢党’……”这样广为人知的说法,而在一部分熟知内情的朝廷官员口中,则还有“崔褚出事季遭殃,两败俱伤”一说。

或许双方也因此事有所警醒,之后便不再以“裴派”“谢党”自居或他称,但毕竟派系之争还在,没多久就又在互相针对谩骂中衍化出了“实务派”(又称“浊浪派”、“权臣派”)、“清流派”(又称“虚名派”),再加上董谧刘保等人的“奸党”三类派别……从此拉开了更复杂的三方对立局面。

“‘崔褚出事季遭殃’,可不是两败俱伤嘛……”庄修明坐正了身子,皱着脸道:“这样说来,季同尘是被冤枉的可能性很大啊!”

“我也觉得是冤案……那首《变朝》用词浅薄,季同尘的诗作我都看过,根本不是一个风格。”公孙诲不免叹了口气。

“季同尘这样冤死,梁祭酒一定很伤心吧……那部《寒水集》我也看过,季同尘的唱和诗作里,跟梁祭酒的唱和作是最多的。”林晏叹了声,然后眨了下眼,恍然道:“哦,难道这就是祭酒八年前离开东洲的原因?”

“嗯,八九不离十。”公孙诲点了点头,肯定了他的猜测,“听说祭酒就是在季同尘被凌迟一个月后,第二年年初离开的东洲。”

一旁的庄修明则陷入了沉思,原来季同尘是老爹的同门,怪不得那时候,老爹看起来心情很不好,整日里愁眉苦脸。而庄榷从未提及梁秋志的原因似乎也找到了,一方面是梁秋志已离开了东洲,另一方面,恐怕更多的是因为愧疚吧。

梁秋志或许曾拜托过庄榷尽力营救同门好友,但作为当年“反诗案”的主审官之一,庄榷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季同尘被冤枉获罪,被凌迟处死,还株连了全族,他心里一定非常内疚自责,所以自那以后,才有了“不如辞官回老家算了……”的消沉意志。好在后来有裴荆的那封信,让他重新振作了起来。

不过老爹还是好惨啊,以后还是少惹他生气吧……大孝子庄修明想到这里,跟自己点了个头。

“哎呀,再不走馔堂要没饭吃啦!”

庄修明突然抓起自己的提盒,一蹦三尺高,公孙诲被他的一惊一乍吓了一跳,但想到确实在这里耽搁了太久,也赶紧站起身,又叫上林晏,三个人如急火流星般地从大讲堂里跑出去了。

《醒世救亡录》转载请注明来源:技术流小说jishuliux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不朽之王开封犬游记你好,猫先生本书禁阅·熹微[陆小凤同人]九剑黑篮之神级球员再世为狐妹妹的时间坏事多磨卡亚那的树快穿之拒绝小白花芙爱维尔海的人鱼古墓里的一窝蛇[快穿]桃花游戏奋斗吧,小受!白莲花,给公主跪下!排名第二的超英室友总是在自吹[斗罗]烨火快穿之女配攻略淑妃日常脸盲狱主修真记海贼王之镜花水月快穿系统之女配复仇海贼王之青王跪伏吧,鱼唇的主角!(快穿)囧死个人了野生动物的日常宋帝江山(快穿)逆袭吧,女配时空穿越症候群梦幻傀儡师的综漫攻略吧,少年(快穿)三千职业可攻略[综武侠]楼上黄昏竹林深处是我家综漫:神之征途变成小白兔的日子快穿之虐渣虐渣[埃及神话]超度灵魂也要推行市场经济快穿女配拯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