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转载请注明来源:技术流小说jishuliuxs.com
的。
李承光下意识的将自己的经历牢牢的记了下来,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有用的,再过五年再过十年自己基本上可以拥有完全掌控大唐的能力了。
而到那个时候,即便是登基,大唐也不会出现太多的动乱,原因无他,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了。
而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十九岁,二十四岁,这个年纪成为皇帝的不少,但是在这个年纪就能够完全掌控全局的,并不多。
回到东宫,李承光默默的将自己关进了书房,开始将今天的谈话内容,以及这些年来自己身上的经历,父皇的所所为,以及自身的感受原原本本的写了下来。
他打算将来登基以后,也按照这个方法去挑选接班人。
父皇说的对,权力更迭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国家最混乱的时代,接班人的能力,决定了这个混乱时间的长短。
李承光暂时还没想好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挑选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提前进行培养,让他在登基之前就有足够的能力,这无疑可以减少混乱的时间,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国家可以长盛久安。
神元十三年就像是一颗流星一样飞速的划过。
这一年,各处工地都在热火朝天的干着,铁路也已经通到了鄂州,再往南,铁路是断断续续的,有一部分已经连通,剩下的等铁路桥造好以后就可以了,预计最快神元十四年底,最慢神元十五年初就可以全线通车。
广州书院已经建成,受制于铁路还没有建好,所以暂时只能通过航运来运输人员。
不过神元十三年广州书院并没有开课,而是在进行着最后的准备,预计神元十四年下半年正式开课。
也就意味着,明年下半年,四大书院将完成拆分为五大书院的壮举,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对教育制度改革的第一次,至于成果,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神元十三年下半年,李承光兼任了雍州牧,这个以往有官职,却没人担任过的职位,到了李承光的手中,雍州也是一个省,最高长官为大都督,对于雍州牧也没有定位,李元吉将其定位了雍州省的第二把手。
李承光开始有了第一次主政一方的经验,虽然不是偏远地区,但太子的身份在那摆着呢,给他这个职位也没什么好说的。
同样是下半年,庞炳带领的北舰队在出航一年三个月之后,终于平安的返回了海城港。
离开的时候拥有一百一十七艘船只,回来的时候同样是一百一十七艘,不过有十余艘是被拖回来的。
不管怎样,北舰队的归来,意味着大唐初次的海洋计划成功了。
庞炳带回来了珍贵的海图,珍贵的地理资料,当看到海图的时候,李元吉无疑是最兴奋的,舰队抵达最远的地方,是智利的最南端。
并且在那里带回了大量的铜,智利是世界上铜储量最大的国家,一旦得到这里,大唐将来就不用担心铜的问题了。
除此之外,庞炳还带回了李元吉最想要的东西。
属于南美的农物,米,番薯,各种薯类农物,番茄,花生,南瓜,苹果,菠萝等水果,美洲有的,基本上都带了回来。
庞炳甚至还与沿途各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且与他们约定好自己想要的货物,询问他们想要的东西,根据航程距离,根据舰队速度,大约每年可以往来三个来回左右,这是个巨大的惊喜。
发现,并管理。
要想海上贸易可以走的更快,带来更多的利益,就要首先确保航路的安全。
于是,大唐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建设任务,按照海图上的标记,在沿途总共修建了近七十座海上码头。
都是简易的,要求并不高,能够为过夜船只提供一个稳定的港口就可以了,不需要全部船都进入港口,只要有个能链接的地方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用锚链以及船舶连接杆来固定。
另外海岛上最重要的是灯塔,用于在夜间为附近的船队指引目标。
所以,每个建议的码头,需要修建的东西很简单,木制码头,几根深入地下的固定桩,一座兼顾的房屋,一座灯塔。
于是,在庞炳第二次出航的时候,船上带了不少的水泥,沙子,少量的石子以及钢筋,然后就是近万人规模的建筑队,船上只带了少量的货物。
一路走去,不断的放下建筑材料以及施工队和食物,等到回来的时候,则一路将他们接回来,如此一来,这一路上就算完整了,剩下的,只等军队派人去接收就可以了。
正文第七一九章:五年,成年
时光匆匆,四年的时光一闪而逝,李元吉来到这个世界的第十九个年头悄然无息的来临了。
来的时候,不过是个二十三岁的大小伙,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四十二岁的中年大叔。
尽管手握天下生杀大权,这十九年的时间内,大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越往后走,李元吉便越是感觉到心累。
四年的时间,大唐一共建造了近万艘运输舰,数百艘钢铁战舰,海面上,到处都是大唐的远洋舰队。
南洋地区的各种资源被接连不断的运回到大唐本土,而这些资源,又在朝廷的分配下,迅速的投入到了各个需要的地方。
四年的时间能够改变什么
四年内,中线南北铁路南段在第二个年头的年末通车了,这意味着大唐可以与最南端进行联络了,因为五年前李承光在安南地区做出的决定,所以这次铁路可以直接通往安南的最南端,那座曾经被私自设立的南安县,成为了大唐最南端的一座车站。
四年的时间,北线铁路也在第三个年头全线通车了,相比较而言,北线的建设更加容易一些,所需要的桥梁,所需要穿越的山脉并不多。
这条铁路经过沈州继续北上,不过在这里却分出了一条东进的铁路线用来连接朝鲜诸省。
西线铁路,长海铁路目前已经更名为海铁路,早在去年的时候,就连通了门关到长安之间的线路,四十万建设兵团正在荒漠上挥舞着汗水,尽可能将铁路修建到更远的地方。
目的地在哪里这个谁也说不准,许多人只知道,他们用了六年的时间,只修建了不足三分之一的路程。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建设兵团的兵力增加了一倍,设备什么的也都增加了,建设速度会更快一些。
而他们每年也能拥有一个月的假期,可以乘坐着他们亲自修建的铁路回家探亲。
而外部,海量资源的进入,极大的刺激着大唐的神经。
五年的时间内,工业规模翻了足足三倍,五年平均税收也突破了四百万贯,而下一个五年的平均税收,是直奔着一千万贯去的,因为第五年的时候,税收就突破了九百万贯。
而本土税收只有四百万贯左右,余下的,全部是朝廷通过海洋贸易从海外获取的收益。
将本土低价的商品运出去,然后换取价格高昂的资源,然后再用这些资源,来拉低本土资源的价格,虽然售价降低了,但是朝廷却赚了差价,这部分差价自然就被纳入国库了。
加大开采力度自然可以赚的更多,但那只是杀鸡取卵的决定,所以李元吉非但没有加大开采力度,反而缩减了开采力度,对于本土的资源,采取的是探明,记录,封存。
能够在海外找到的,就用海外的,找不到的就先开采。
这样虽然费事了点,但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大量的资源,特别是铜。
来自南美的,来自南洋的铜矿石一船船的被运了回来,而代价就是兵器铠甲,老掉牙的唐刀,老掉牙的明光铠。
五十套装备,可以换取一整船的铜矿石,而这些铜矿石全部被冶炼之后,大约能得到将近三万斤铜。
而这些装备,一个二百人规模的小坊,利用机械设备,采用流水线模式,一天就能生产两千多套。
他们甚至不用开足马力的去生产,不,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生产,而是将十年前唐军退役的装备拿来翻修用的,然后这批翻修过的装备就直接运到了海外。
海外王族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加强,统治力近一步的提升,但反对派手中却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装备,虽然不如王族武装力量那么精锐,但差距也是有限的,除了没有铠甲以外。
自然,这是大唐暗中搞的事情。
罗越国倒是发现了这件事情,并且对大唐提出了质疑,但质疑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大唐只说会查,但查来查去,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神元十五年的时候,一伙规模三千人的暴民袭击了大唐驻罗越国金矿的一个连部队,二十分钟后,战斗结束,三千暴民被打死两千余人,余下的四散逃窜,而唐军,甚至没有让他们走近阵地一百米以内的范围。
一个连四挺重机枪,加上上百支步枪,八具火箭筒,八门三十毫米便携式火炮,一阵突突,直接将对方打了个晕天转地。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唐军的真正实力,那个没有一把刀,没有一具铠甲的军队,竟然有如此强悍的装备。
于是,南洋老实了,各国驻军部队数量不等,个罗国,罗越国这种小国家只有一个营的驻军,但是也足够了。
佛逝国,诃陵国,婆利国则各自有两个团的驻军,人数虽然少,但也绝不是他们能够随意欺负的。
武力震慑,加上外交,再算上每个月都会出现三到四次的大唐舰队,整个南洋一片安详,到处都是和谐的味道。
不过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也并非没有改变,大唐先进的耕种经验也被传到了这里,同时来到的还有最先进的袁让犁。
机械化生产那种高科技,又不好玩的家伙,还是留在国内让本土的老百姓们头疼去吧,这种方便操,速度还快的,当然要优先提供给海外百姓啦。
再然后,临近大唐的几个国家,什么林邑,什么真蜡,什么哥古罗国,什么个罗国,什么罗越国,大唐的势力已经开始进入到了这里,这个进入指的是,目前大唐的货币已经可以在这里流通了,加上钱庄的入驻,方便,快捷,安全,省事,几大方面加起来,加上大唐的政治压力,以及军事威胁,这几个小国家当然没有什么抵抗的信心。
于是,只能同意本国使用大唐货币,其实他们自身压根就没什么成规模的货币,甚至大多数地方都生活在以货易货的古老时代。
在东南亚,在美洲,大唐的货币,已经成为了通用性的货币,虽然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铺开,但大宗交易用来结算也是被双方认可的。
而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来到了神元十七年的末尾,李承光也已经十八岁了,即将步入十九岁的年头,李元吉对其的期望,也更浓厚了一些。
正文第七二零章:太子监国
李承光成年了,马上就要十九岁了,已经从当初那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成长为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大男子汉了。
在雍州牧这个位置上干了四年的时间,李承光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再往后的一年里,李承光便回到了朝廷,开始帮助李元吉处理政务。
以李元吉当下的这个年龄,处理政务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虽然年纪逐渐的增长,体力也与以前不可相比,但这些年来李元吉却一直没有拉下锻炼身体这件事情。
四十岁出头,这个年纪对于后世来说,正值壮年,对于现在来说,也并不算太大,当然,放在古代这个人均寿命并不长的时候,这个年龄其实也不小了。
太子在逐渐的适应,老臣也在逐渐的退去。
去年的时候,第三届任期如期到来,一直被李元吉重用了十多年的房玄龄,也退了下去。
马周接替了房玄龄留下的中书令,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张行成则改任尚书左仆射,成为了仅次于马周的那个,大臣们的变动还有很多。
而第一届十五个内阁成员,如今还在的,仅仅只有五人,老的老,去的去,早已不是当初熟悉的那副模样。
时光冉冉,历史的车轮正在一步步的前进着,这些年来,岁月又曾饶了谁
就连李元吉的额头上,也都出现了一丝皱纹。
神元十七年,正旦朝会,看着那熟悉又陌生的大殿,大臣们。
已经步入五旬的宋忠,在朝会结束之前,拿出了那份早已准备好的圣旨。
李元吉无耻的剽窃了后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现在的圣旨,事实上在宋朝以前,并不叫圣旨,历史上的唐朝,圣旨的格式是门下二字开头的。
李元吉觉得这样不够突出皇族的威严,皇族已经放弃
末日游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技术流小说jishuli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