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尽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技术流小说jishuli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
这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孔颖达温彦博他们都没听到过,但这话里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可不就是骂他们这些腐儒办的好事替突厥人说话惹恼了这位爷,人家文采都不是吹出来的。
就在他们感觉有些尴尬的时候,程咬金和尉迟恭却笑了起来,“怪不得我们瞧你们这群书呆子不惯呢,原来你们这些读书郎里负心人太多啊。”
尤其是程咬金还瞟了温彦博他们一眼,那意思就是你们就是大唐的负心人。
这时候为百官之首的房玄龄开口了,“阿栈贤侄,你这打击面有些大哈,大多数读书人还是有气节的”瞧老房多会说话,一下把温彦博给说成了极少数人,长孙无忌老狐狸瞧出自己妹夫已经对温彦博不满就落井下石,“玄龄兄说的极是,替蛮夷张目的只是极少数人。不过阿栈贤侄,老夫听你两句话好像有出处啊,嗯,老夫也算博闻强识之人,怎么就没见过这两句话呢”
长孙无忌此言一出,连御座上的李二都开口说道,“阿栈,这话里有什么故事,讲来李二,这正开着国务会议好不好,你咋歪楼了呢也是,歪楼是国人的传统,李二歪楼也不奇怪,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李二歪了楼,大部分大唐朝臣也竖起了耳朵,他们也想知道这两句话的来历,以后好对人吹牛是不是
李路一看,哎哟喂,这从上到下都歪楼了哎,他想了想之后决定还是借自己子虚乌有的师傅的名头来说事,“陛下,各位叔叔伯伯,这句话是我师傅告诉我的,我师傅在西行的时候,做过西边一小国的一城的法务官,那城主素来骄横,好养斗犬,用做赌博娱乐,家奴们也依仗自己是城主的奴才骄横跋扈,不仅欺压百姓,甚至连官府都不放在眼里。每当闲极无聊的时候,就牵出斗犬,任意让其撕咬路人,以此取乐。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后来我师傅做了这城的法务官,就想沙沙这帮刁奴的威风。后来有一天这帮刁奴有撒狗咬了一个书生,那书生眼看就要丧命,这时候一个杀狗的屠夫救了书生,结果书生和屠夫被刁奴一起送入了官府,这时候正好我师傅在,他为人刚正,不惧什么城主,就判了屠夫无罪,城主府还要给书生出医药费,城主府自然生气,他们一边逼迫我师傅改判,一边威逼书生假证,那书生贪图财物又惧怕城主的势力,就出卖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我师傅勃然大怒,拍案说道人证,物证皆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置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说完就对书生用刑,书生挨不过,终于招了是城主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我师傅重判此案:屠夫无罪;书生,与狗相好、认狗做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城主当狗”
李路假托自己师傅把这故事说完然后说道,“后来我师傅辞官不做,东归遇到我,把这故事讲给我听,最后说那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李路话刚说完,在场的不少文官羞愧的低下了头,只有那些武将很是得意,小王爷说的不错,这些书生手不沾土,脚不粘泥,还自命清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般处在顺景时还好,但凡一有点风吹草动,或稍有点对自己不利的地方,就要么放弃正义,要么昧着良心说假话,甚至是做出负心的事情来。就跟小王爷说的那位书生人家屠夫仗义救了他的性命,他在强权的威逼利绣下,反而倒咬一口,与仇人沆瀣一气,当堂翻供,简直不是人;那屠狗之辈倒是很合我辈的脾气,也对汉初大将樊哙就是屠夫出身,咱们没学过那些弯弯窍,有的就是古道热肠和一腔热血。
就连李二也暗暗在心中想到,“还是程咬金和尉迟恭这样的武将更可靠”
歪楼了,这可不行,得把楼歪回来,房玄龄站出来问李路,“阿栈,既然你不同意虞国公的办法,不知道你有何良策”
“我我当然有”李路在前世的时候就与那个叫“铁血大唐”的网友多次探讨过如何安置这百十万突厥人,“陛下,小臣已经书写了一份奏表,请陛下览阅”说着李路从随身的锦囊里拿出一本奏折,递给庞德,然后庞德在递给李二,李二一瞧,果然是浓郁的李路风格,前面是文言格式,像是怕李二想歪了,又用大白话誊写了一遍。李二是越看越喜欢,“好,极好,阿栈果不愧我李家千里驹之名”
李二在那里击节交好,这让下面的文武百官们很是好奇,这位新出炉的北海王到底献了什么奇思妙想,竟然让一向不喜形于色的皇帝陛下为之叫好
李二见大家那一脸渴望的样子,就李路的奏折递下去,让百官传阅,长孙无忌接过来之后浏览了没多时就大赞,“阿栈贤侄果然大才,竟然能想出这般精妙的法子。”
房玄龄看后也是赞叹不觉,文武百官门看完了之后,大部分人都对李路是刮目相看,好一个抓大控小,好一个认清主要矛盾,好一个看清问题的本质啊
温彦博看了之后却是立刻上奏,“陛下,北海王才是误国误民,他都说了这是在汉武旧例上面改良而来,汉武穷兵黩武,晚年甚至被迫下了悔过诏”
“呵呵呵,虞国公多虑了”长孙无忌出列说道,“阿栈贤侄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突厥人的所谓旧俗不是不可以改变,编户齐民一样能适应草原,只要我们派出得力人手,对突厥各部打散整编至于那些阿史那思摩之类的头人,可以征召到长安做官嘛,离了部众,这些人什么都不是”
“辅机所言极是,有了阿栈贤侄的半游牧半定居之法,我们大可以借着帮他们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主人是陛下,不是草原牧民离不了主人么,好,咱们给他们主人用好了,这些部民将是大唐最忠勇的骑兵”
温彦博叹了一口气,这次争论,他温彦博搭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在李路那个小娃子面前碰了个头破血流,原本想借此更进一步,现在看来这纯粹是痴心妄想了。
他自认为看透了突厥人本性,却不想那个小娃子直截了当的说出了突厥人和他们之前的匈奴,柔然等等曾经雄霸大漠的草原部族的通病,历数下曾经留名的草原大族,还真是像李路说的那样:草原自古无常主,引弓之民,今日为匈奴。明日为柔然,后日做突厥,实为常态,故引弓之民,战败受俘,皆争先恐后,为新主之奴婢,以免杀戮诛绝而已。且引弓之族,所惧者,无主也。无主之人,如秋日之草芥,活不过冬天
温彦博和孔颖达面对李路这份论证详实,办法可行,又被长孙无忌还有房玄龄这些智者补充完整的方案,无可奈何的低下头,他和他代表的腐儒们输的一塌糊涂。
李二看大家没有反对,就下旨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归附突厥降户,又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跟历史不一样的是,“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被完全抛弃,这些突厥人全部被打散重新编组,虽然是在都督府治下,但是其民政制度悉数照搬大唐内地。虽然这些都督可以世袭,也由突厥人担任,但是他们的属官却全是大唐人和已经完全汉化的突厥人,也就是阿史那们被完全架空了,这根原本历史上的羁縻府州相比前进了一大块。
至于投降的阿史那苏尼失,阿史那思摩,执亦思力等突厥贵族,李二一股脑儿把他们招来了长安,准备亲自调教。
在诏书的最后,李二第一次明确写出了自己的野心,那就是不管是中原这样的冠带之国,还是草原大漠的引弓之民,都是他李二的臣民,都要对他效忠才是,他李二是要做天可汗的男人。
李路现在是大唐的诸侯王,自然不能看着数十年后突厥重新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大唐安稳了,才能为他的西征梦想提供一个安稳的大后方,要不然他操这个闲心干嘛
s:今早上起来,准备码字才发现金庸先生过世,哎,武侠江湖渐远,侠之大者不再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侠客行悲夫先生一路走好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的小说,我上高中那会儿迷恋的紧,攒了好久去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正版,可惜这么多年过去,却无暇翻看,直到今日看到先生仙逝,方才想起自己还是有一套全集的,嗯,这周末开车回老家,带回来慢慢品味,回忆下老夫的青葱岁月。
第45章七杀命格
“陛下,把这么多突厥头人搬来长安,是不是有些太过于急躁万一他们铤而走险呢”于志宁想了想还是出列说道,他话刚说完,就听得尉迟恭说道;“怕个甚子,要是敢铤而走险,那我们就灭了他们,一人反,杀十人十人反,诛全族;看他们还敢铤而走险不”
尉迟恭刚说完,就被无数的文官在心里暗骂无知莽夫,就知道杀杀杀,可这话他们不敢说出来,因为尉迟恭可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
“于大人,不必过于忧虑,你可知金日磾乎”李路笑着说道。
“呵呵呵,北海王说笑了,金日磾我怎会不知汉武重臣,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有名的贤臣”于志宁不假思索的说道。
“呵呵呵,于大人,那你想想这金日磾是什么出身啊”李路笑眯眯的说道。
“他,他是休屠王的儿子,嘶,北海王,多谢提醒”于志宁冲着李路就是一个揖,这可把李路吓了一跳,“使不得,使不得,于大人,你这是要折我的寿哇”
他们俩在那里打哑谜,不少聪明人如李二等人都反应过来,尤其是李二,他下定决心要好好调教这些原来的突厥头人们,汉武帝能有一个金日磾,那朕要调教出n个金日磾来。
李路还有于志宁提到的汉家名臣金日磾,是一个最早的中国梦成功实现了的外族大臣,起初,金日磾只是一个被俘的战俘而已。
若说他还有什么身份地位他本是企图反抗大汉帝国的匈奴休屠王的王太子,所以汉朝官吏为了羞辱他,将他安置在了御马监黄门署,与侏儒为伍一起养马。但金日磾和他的母亲以及弟弟来到汉朝后一家人的汉化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就是这位金日磾,因缘巧合之下,有幸见到了汉武帝。有次汉武帝喝完酒瞎逛,无意中来到了御马监黄门署,叫大家把所养的马牵出来检阅,养马人雀跃不已,毕竟皇帝不是想见就能见的,边牵马边偷看武帝。只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养马人目不斜视,像士兵般严肃的站在马匹旁边,武帝觉得奇怪“难道我长得不帅,他竟然不偷看”便询问此人来历。
官员如实告知是休屠王太子,武帝马上想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又见王太子养的马出类拔萃,膘肥体壮牙口好,又想起霍去病缴获的祭天金人,便给匈奴休屠王太子赐姓金,名日磾,封他为马监,负责管理养马事务,后升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经常被武帝留在身边陪伴。
甘泉宫留存有金日磾母亲阏氏的画像,每次经过,金日磾都肃立凝视,流泪不止,金日磾大儿子受武帝宠爱,在后宫行为不检点,被金日磾当场击杀,武帝得知后,对他更为敬畏,金日磾待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勤谨忠勉,从不曾直视皇帝,武帝赏赐给他宫女,他不敢亲近,皇帝要把他的女儿纳入后宫,他也不肯。又曾破获马何罗谋逆,救驾有功。
武帝临终,遗命霍光金日磾等辅助昭帝刘弗陵,并封他们二人为侯,昭帝继位,朝廷要下发封侯诏书,金日磾阻止说,不能未有成绩先受封,此事便搁置下来,一年后金日磾病重垂危,霍光马上令人写好诏书到病床前封侯,授予他侯爵封号及印绶,金日磾流泪接受了,第二天便去世了。
怎么样这位金日磾比正儿八经的汉家士大夫还要像汉家士大夫是不是一个匈奴王太子怎么就成了汉家名臣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个个例吧
但史书却明确告诉我们,在汉武前期数十年,所有被俘或者归义的匈奴部族,几乎没有主动叛变的。即使是著名的二五仔赵信,那也是在被匈奴俘虏后归顺和臣服的匈奴人,这就很值得推敲了,也必须要有所借鉴甚至抄袭了不是。
李二还有他的手下们大都熟读史书,武帝玩的政策,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太新奇的地方。无非就是厚赏,拉拢上层,严苛对待下层。许多匈奴战俘,甚至进了少府的工坊,就要终生面对沉重的劳役和各种摊派。
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选择自我汉化,做个华夏人。不然,倘若他们依旧维持在草原上的生活习惯和着妆打扮,就会被所有人歧视和鄙视。
不融入汉家华夏这意味着不仅仅他们要累死,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不得安宁。于是有人开始汉化,然后得到了奖赏,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汉化。就如同金日磾,这些汉化的匈奴人,有着远比原本真正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传统的认可和执着。金日磾侍母极孝,严于律己,更严于对待他的家人。所以金氏家族七世汉家忠臣,甚至到了王莽篡汉之时,就连刘氏宗室一言不发,那些自诩刘家忠臣的臣子,也一言不发,唯有金氏为刘氏流血。
为什么会如此这或许可以用明末那些新附军总
小说推荐:《[足球]安东绿茵日记》《少女的野犬》《空想具现的大贵族》《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比奇楼】【星空中文】《精神病在废土当万人迷》《苟在修真世界》《白衣披甲》《不正常型月》